close
現在的國小教育現場裡,家長送禮給老師或給全班同學其實並不頻繁,塞錢給老師的現象更是完全沒有。

對我來說,班上學生生日帶零食分送同學是沒有特別的感覺,反正就是在分享生日喜悅的方法之一。可預期性高,而且也滿常見的,所以對於這樣的慶生一事就感到蠻一般的。

會令我感到驚訝的是,家長們無預警地分送東西給全班小朋友,就像學校運動會當天,就有小朋友的媽媽送了一箱的運動飲料來,這舉動就真的讓人覺得這位家長心思很細膩,因為她看到了小朋友到戶外運動後會口渴著這一點,更重要的是她也想到了其他的孩子,讓他們也像自己的孩子一樣能在運動完享受到暢飲的愉悅。

不過,對於送禮(或是分享物品)的動機與看法,老師跟家長以及班上同學的角度與感受,是不一樣的。

以家長來說,送禮如果有任何「利己」的目的,不外乎有下:

  1. 老師能因此多照顧自己的孩子
  2. 使孩子與同學間的人際關係可以更融洽,能有更多的朋友
不過,抱持這種想法的家長可能要失望了。至少我是這麼認為。我看到家長在學校特殊日子(運動會、學期末等)送東西來,直覺的反應就像我一開始說的一樣:這怎麼好意思,小明媽媽你真是太有心了!

但焦點是帶東西來的家長本身,讓我感佩的也是家長本身,但不會因此愛屋及烏,開始額外地關愛他的孩子(有也不會超過一天)。

相反地,還不自覺地會比較孩子的表現與家長的付出。要是該子女平時表現也很好,深得老師同學的喜愛,我就會覺得這家長真的很會教育自己的子女,或就是有這樣的家長,難怪小明這麼優秀。但要是該子女的平時表現就很令人搖頭,我就會不禁為這位家長的用心付出感到不捨,同時對那位同學有恨鐵不成鋼的鄙夷

至於,收到禮物、布丁或飲料的小朋友心裡所想的,不是感激那位散播歡樂的張媽媽或李爸爸,也不是發出「小明你媽媽好好歐!」的羨慕之聲,更不會因此三五好友一同去找小明聊天嘻笑,從此把他納入自己的好友名單。

他們的眼裡都只有手上的東西,想得也是「現在可以吃了嗎?」之類的問題。其他的也不是等吃完了再說,因為吃完了就要出去玩了,所以根本不用說!

當然,不是說非要帶東西來跟大家分享才是有心。只要家長願意主動關心學生在校表現,老師們都會感覺得到家長對子女教育的關心。最具體的就是參加學校的活動,如:參與學期初的親師座談會,跟老師及其他家長聊聊彼此孩子的狀況,及需要親師配合的地方;或是歲末聯歡或運動會時來學校幫自己的孩子拍拍照,我都會覺得你是用心的,會想要了解學生在學校的狀況到底是如何,而不是把孩子送到學校後,就一切交給學校負責,對子女的學校生活完全不聞不問。

有些家長會因為工作而無暇親自到校參與各項活動,或是因為子女成績表現未盡理想所以不好意思來。這老師們也知道,也可以體會。在這樣的較不方便情況,硬逼著家長前來,不來就貼上不關心子女教育的標籤,確實不近常理。其實只要利用聯絡簿做好親師溝通,將彼此所觀察到的、需要相互支援的內容寫下來,老師們也都可以感受到家長的關心。千萬不要因為孩子的表現不好,就認為自己沒有立場跟老師談學生在校的狀況,或是不敢對老師有所要求。勇敢的說出來,能配合的,老師們都會願意去做,或是去檢討。

最差的是連聯絡簿都愛簽不簽,老師留話也不回應的家長。這會讓老師感到很無力,坦白說也會因此對該子女的表現較不關心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ge012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